代號 F70 的第 4 代大改款 BMW 1 Series,原廠在 2024 年 6 月推出、臺灣市場則在 11 月上市。而除了我們先前在國內試過的 183 萬 120 M Sport 車型,售價 268 萬的 M135 xDrive 歐規車型,其實筆者也在 9 月時就搶先飛到 BMW 原廠所在地慕尼黑試駕,當時就對 M135 在慕尼黑鄉村、森林間蜿蜒上下的山路,帶來的絕佳鋼砲樂趣,感到印象深刻。

如今時隔約半年,在總代理汎德的邀請之下,筆者有著再度感受 M135 的機會,這次總代理汎德更特別規畫到臺南左鎮試駕。筆者也相當好奇,回到國內的道路後,M135 是否能帶給我同樣於海外德國試駕時的難忘樂趣。

做出與一般車型區隔,M135 擁有專屬性能化扮相

由於此代 1 Sereis 筆者已在國內、海外試駕過多次,筆者此篇就不會花太多篇幅在針對內外細節贅述,僅會就 120、M135 的差異,還有 M135 對比競爭對手產品的獨到特點為和,和讀者進行說明。以 268 萬的 M135 xDrive 車型而言,其最主要的對手就是同為 268 萬的 Mercedes-AMG A 35 4Matic 進化版,至於 Audi S3 Sportback 目前在小改款後暫無引進國內、未來是否引進得端看台灣奧迪產品策略。

M135 主要搭載專屬的黑色 M 橫柵式水箱護罩,而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標配也是此代 1 Series 的誠意之處。

回到 M135 xDrive 本身的外觀來看,其主要搭載專屬的黑色 M 橫柵式水箱護罩,而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標配也是此代 1 Series 的誠意之處,而且 M135 更直接標配燻黑頭燈處理,搭配水箱護罩更能夠呈現出極具肌理的引擎折線設計、側方來看也能彰顯源自 E28 5 Series 的經典鯊魚頭,都展現其視覺張力。

M135 主要搭載專屬的黑色 M 橫柵式水箱護罩,而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標配也是此代 1 Series 的誠意之處,而且 M135 更直接標配燻黑頭燈處理。
M135 直接標配燻黑頭燈處理,搭配水箱護罩更能夠呈現出極具肌理的引擎折線設計,側方來看也能彰顯源自 E28 5 Series 的經典鯊魚頭,都展現其視覺張力。

前氣壩部分,M135 也直接援引即將上市的大改款 M5 設計,其為全黑色高光澤塗裝,並且藉由中央垂直縱向的直柵,塑造相當乖張的氣焰,前保桿兩側則搭載專屬的黑色 Air Curtains 垂直式氣簾設計。左右兩側則搭載 M135 專屬 M 雙肋型車外後視鏡,只不過其雙肋突出處、可能要從車尾看去才會較為明顯。

車側窗框最後方的 1 字樣,是筆者認為此代 1 Series 的「神來一筆」。
左右兩側則搭載 M135 專屬 M 雙肋型車外後視鏡,只不過其雙肋突出處、可能要從車尾看去才會較為明顯。車頂則標配黑色高光澤塗裝與全景天窗。

M135 也直接在車頂標配全景天窗、以及黑色高光澤對比車頂塗裝設計,這點在對手 A 35 則需另外選配全景天窗。車側方面,M135 標配黑色窗框,筆者認為此代 1 Series 的「神來一筆」,就是在 C 柱窗框處加入「1」字樣車系代號。足下 M135 則直接標配全新 19 吋銀黑雙色切削輪圈,並搭配紅色 M 煞車卡鉗套件,自然比起 120 M Sport 車型在視覺上更具張力。

M135 則直接標配全新 19 吋銀黑雙色切削輪圈,並搭配紅色 M 煞車卡鉗套件,自然比起 120 M Sport 車型在視覺上更具張力。

走到車尾,第一眼就會被 M135 搭載的 M 擾流尾翼吸引,整體運動風格更為濃烈,LED 尾燈則有雙倒 L 型設計,並且搭配 M135 在「M1」兩字放大的字樣,整體相當具有識別度。後保桿處則有前後呼應,除了兩側反光板與黑色 Air Curtain 垂直氣簾,其更搭載 M 四出排氣尾管、口徑更達到 90mm。

LED 尾燈則有雙倒 L 型設計,並且搭配 M135 在「M1」兩字放大的字樣,整體相當具有識別度。

科技化內裝鋪陳,OS 9 加入 YouTube 等訂閱功能

進入 M135 xDrive 的車艙內,其車內的隱藏式冷氣出風口結合 M 鋁質光影飾板,除了簡約外也帶來前衛科技感,可提供多達 15 種氣氛燈顏色切換。相輔相成的是座艙採用 10.25 吋、以及 10.7 吋 BMW Operating 9 系統曲面螢幕,其同樣是採用 Android 架構,並具有永久即時線上圖資、圖像式操作介面、Zero-Layer 零層級首頁等特色。M135 xDrive 也包含抬頭顯示器、AR 擴增實境導航、

座艙採用 10.25 吋、以及 10.7 吋 BMW Operating 9 系統曲面螢幕,其同樣是採用 Android 架構,並具有永久即時線上圖資、圖像式操作介面、Zero-Layer 零層級首頁等特色。
M135 標配品牌中獨具的 M 3 色縫線儀表臺。
隱藏式冷氣出風口結合 M 鋁質光影飾板,除了簡約外也帶來前衛科技感,可提供多達 15 種氣氛燈顏色切換。
M135 採用最新的 BMW OS 9 系統,並且是以 Android 架構為主。

而 M135 專屬的車艙細節,在於其標配其具有專屬紅色 12 點鐘標記 M 多功能真皮方向盤。中控臺右側上方,則有與 120 M Sport 同樣都有供應的 BMW M 三色縫線儀表臺。聽覺方面,M135 比起 120 更加入了 12 支喇叭的 harman kardon 音響系統,筆者認為聆聽感受確實比起標配的 6 支喇叭討喜不少,對手 A35 則是相對應搭載 Burmester 音響。

M135 專屬的車艙細節,在於其標配其具有專屬紅色 12 點鐘標記 M 多功能真皮方向盤。
抬頭顯示器硬體外觀,採用相當獨特的三角形外觀,與車內多個幾何手法相符。
M135 比起 120 更加入了 12 支喇叭的 harman kardon 音響系統,筆者認為聆聽感受確實比起標配的 6 支喇叭討喜不少。

值得一提的是,M135 也擁有 BMW 進階數位服務,可透過訂閱制增加第三方應用程式(含廣播、串流音樂媒體、遊戲)以及更為豐富的個人化設定,前 3 個月為免費、後續 1 年訂閱費用則為 2,200 元。這次試駕我們更得以測試 BMW 進階數位服務在商店中最新提供的 YouTube 串流觀看功能,其整體運作、操作皆相當流暢,只是只能在車輛靜止時觀看、車輛移動後螢幕就會屏蔽畫面僅保留聲音,相當適合在路邊等人時使用。

M135 也擁有 BMW 進階數位服務,可透過訂閱制增加第三方應用程式(含廣播、串流音樂媒體、遊戲)以及更為豐富的個人化設定,前 3 個月為免費、後續 1 年訂閱費用則為 2,200 元。
這次試駕我們更得以測試 BMW 進階數位服務在商店中最新提供的 YouTube 串流觀看功能,其整體運作、操作皆相當流暢,只是只能在車輛靜止時觀看。

座椅部分,M135 xDrive 則採用專屬的 M 雙前座跑車座椅,座椅除為一體成形外,包覆感也十足,最主要還在頭枕中央簍空處、加入了 M 發光字樣處理。而 M135 車型比起 120 M Sport 車型、也多出了駕駛座電動腰靠調整功能,甚至全車還搭配了 M 縫線安全帶,都讓其更具 M 車款的性能特質。

採用專屬的 M 雙前座跑車座椅,全車為 Alcantara 麂皮搭配 Sensetec 皮質包覆。
M 雙前座跑車座椅最主要還在頭枕中央簍空處、加入了 M 發光字樣處理,甚至全車還搭配了 M 縫線安全帶。

後座方面,雖然是小巧的性能鋼砲,但是 M135 標配全景天窗後,確實對整體車室內的採光通透感有所助益,可惜的是其窗戶面積並沒有辦法延伸到後座頭部,採光效果還是與品牌休旅車有差距。後座以筆者 178 公分身高乘坐,膝部空間有 2 拳的餘裕、頭部空間則有約 2 指,僅能算是夠用水準,後座則有配置出風口、以及 2 組 USB-C 充電孔,並且臺灣市場直接搭載比歐規標配車型更高階的 4/2/4 分離後座與中央扶手,舒適度更能提升,但後座前方皆未有地圖袋配置

後座以筆者 178 公分身高乘坐,膝部空間有 2 拳的餘裕、頭部空間則有約 2 指,僅能算是夠用水準。
M135 標配全景天窗後,確實對整體車室內的採光通透感有所助益,可惜的是其窗戶面積並沒有辦法延伸到後座頭部,採光效果還是與品牌休旅車有差距。
後座配置出風口、以及 2 組 USB-C 充電孔。

M135 在行李廂容積部分,由於沒有配備 48V 系統,後廂隔板打開後的置物空間更大,後廂為未傾倒前與傾倒後的容積則維持前代相同的 380~1,200 公升,而前代就有的感應式電動尾門,也是新一代同樣維持的標配。

M135 在行李廂容積部分,由於沒有配備 48V 系統,後廂隔板打開後的置物空間更大,後廂為未傾倒前與傾倒後的容積則維持前代相同的 380~1,200 公升。

300 匹 xDrive 四驅搭配敏捷 7 速 DCT,動力與操控出色

強調性能表現的 M135 xDrive,在動力維持採用代號 B48 的 2.0 升 4 缸渦輪增壓引擎本體,但大改款後其變速箱由過去的 8 速 Aisin 手自排、換為此代的運動化 7 速 Steptronic 雙離合器自手排,可供輸出最大馬力達 300 匹,最大扭力 40.8 公斤米,馬力比前代減少 6 匹、扭力削去 5 公斤米,自靜止加速至 100 公里僅需 4.9 秒、比前代略多出 0.1 秒。

M135 xDrive,在動力維持採用代號 B48 的 2.0 升 4 缸渦輪增壓引擎本體,但大改款後其變速箱由過去的 8 速 Aisin 手自排、換為此代的運動化 7 速 Steptronic 雙離合器自手排,可供輸出最大馬力達 300 匹,最大扭力 40.8 公斤米。

行車模式則有 Personal 個人化、Sport 運動、Effieient 節能,還有可帶來不同氛圍效果的 Expressive 悅動、Relax 放鬆、Digital Art 量子花園、Silent 寧靜共計 7 種行車模式。其中在 Sport 模式中,動力驅動系統可分為 Comfort/Sport/Sport Plus,ESP 動態駕駛則可分為運動/進階運動/DSC off 共 3 種,轉向則分為舒適/運動 2 段切換。只可惜此代 M135 取消上代有供應的 M 跑車化電子懸吊,僅標配固定軟硬的 M 跑車化動態懸吊;這點在國內對手 A35 則是在新年式首度將 AMG Ride Control 可變阻尼懸吊新增。

其 xDrive 四驅可開啟陡坡緩降系統,並且能於選單中啟閉/關閉自動啟閉系統。

回到國內的道路環境,筆者將體驗重點放在這套固定軟硬的 M 跑車化動態懸吊,是否能兼顧國內較為多變的山路、還有需要兼容碎震處理的舒適性表現。而將 M135 在國內開起來後,筆者認為即便國內鋪裝路面較為不佳,但這套 M 跑車化動態懸吊整體在一般情況下的動態仍有一定舒適表現,碎震與回饋的處理在同級距中算是出色。

此代 M135 標配的 M 跑車化動態懸吊,整體在一般情況下的動態仍有一定舒適表現,碎震與回饋的處理在同級距中算是出色。

當然一但坑洞較大時,M135 較為硬派的本色,在後座就會較為明顯。當然以 M135 這樣性能化本位的鋼砲而言,自然不是太過於明顯的缺陷,只不過筆者還是希望原廠在標配 M 跑車化動態懸吊之餘,還能夠加入 M 跑車化電子懸吊的選項,或許就能更兼容舒適、運動天平兩端的需求。

M135 標配的 M 跑車化動態懸吊,確實能滿足熱血的山道駕馭。只不過筆者還是希望原廠在標配 M 跑車化動態懸吊之餘,還能夠加入 M 跑車化電子懸吊的選項。
M135 也提供 Sport Boost 運動衝刺模式,長按降檔撥片後、可在 10 秒內輸出最大動力。

而場景轉換到筆者試駕的左鎮附近的南化水庫山路時,也淺嘗一下 M135 的操控實力,尤其將轉向設為 Sport 模式,筆者認為其轉向的回饋感與精準度,相當心隨意轉,搭配下方四驅系統的精密動力分配(中控螢幕的地形系統畫面更能顯示 xDrvie 四驅動力分配情形),即便筆者以較高的車速將車丟進彎中,其整體的動態仍是能相當好掌握,而且切換為 S 檔時其降檔反應也可圈可點,展現這具 7 速雙離合器自手排快速的換檔銜接與聰明的車速判斷。

筆者試駕途經左鎮附近的南化水庫山路時,也淺嘗一下 M135 的操控實力,尤其將轉向設為 Sport 模式,筆者認為其轉向的回饋感與精準度,相當心隨意轉,搭配下方四驅系統的精密動力分配,更讓人相當難忘。

在需要動力加速的環節,其整體的降檔反應也相當迅速,車內若在開啟模擬聲浪的情況下,甚至會有在車內模擬退檔排氣回火的浪聲,輔助音效也相當飽滿;不過一旦關掉模擬聲浪,其從前方引擎防火牆傳入的聲浪,就仍是偏 4 缸的聽覺體驗為主,自然是沒有 6 缸來的飽滿,旦 BMW 仍是將其排氣聲浪調校較大,高速降檔、車內從後方還是有傳來些許真正的回火聲。

M135 在需要動力加速的環節,其整體的降檔反應也相當迅速,車內若在開啟模擬聲浪的情況下,甚至會有在車內模擬退檔排氣回火的浪聲。關閉模擬聲浪後,則需在高速用力催鼓,才有機會聽到明顯的排氣聲浪。

而雖然其 7 速雙離合器變速箱,不論是手動換檔、或是用 S 檔等方式,都能夠帶來相當迅速的降檔反應,不過其變速箱的降檔保護仍有一定限制,約莫在 4,000 轉以下才能執行手動降檔,整體的操駕自主權自然是不及 M Power 車款濃烈,但以性能鋼砲而言筆者認為 M135 已做的相當出色,標配 M 紅色煞車系統的制動力亦相當優異。而且認真比較過往筆者駕駛 A35 的經驗,筆者認為 M135 整體在引擎的運轉精緻度、變速箱的迅速程度,還有整體的動態穩定度都更為出色。

認真比較過往筆者駕駛對手 A 35 的經驗,筆者認為 M135 整體在引擎的運轉精緻度、變速箱的迅速程度,還有整體的動態穩定度都更為出色。

加入「變換車道輔助」,輔助駕駛世代與細膩度勝於同級

在安全與駕駛輔助配備方面,筆者認為這一代 M135 比起上代也有長足的進步。最主要導入了 Level 2 駕駛輔助,比起上代僅有 ACC、以及車道偏移輔助等組合,大幅降低可能像 M135 車主開去下麗寶賽道前的疲勞,而且 M135 的 5AU 輔助駕駛在車道置中精準度,更遠比 A35 的 23P 系統高明不少,甚至此代 M135 還加入了「變換車道輔助」、輕撥方向燈就能執行自動變換車道,再加上 360 度環景、50 公尺自動倒車輔助等加持,確實展現性能車在日常面仍有「聰明」科技。

中控螢幕支援 AR 擴增實境導航顯示,此帶加入 360 度環景後更讓其輔助功能如虎添翼。
HUD 抬頭顯示器可顯示包含道路虛擬實境畫面等切換,甚至變換車道輔助的作動狀態也能一覽無遺。
廣  告

運動魂依舊,豪華性能鋼砲優選

整體而言,筆者認為即便體驗的環境回到國內,M135 帶給筆者的操駕樂趣、還有出色的動力與四驅系統,仍舊是讓筆者印象深刻,扛起品牌目前唯一前驅平臺性能鋼砲的大旗當之無愧,再加上新世代的內外科技強化加持,都讓其產品力更為全面,但若能補回上代提供的電子懸吊,相信更會讓 M135 更能夠兼容一般日常用車需求。而 268 萬的售價若不只看豪華品牌性能鋼砲,自然有很多選項,甚至直接從 183 萬 120 M Sport 跳 85 萬的價差,確實讓 M135 並不會是主力銷售產品,但若與鋼砲對手相較,筆者認為是相當值得一看的選項。